• 普及技艺知识

    述析泉州石塔的历史文化及修复保护

    发布时间:2016-05-09  来源:泉州古建筑  阅读1903次

    一、泉州石塔的历史文化    

    摘要:宋元时期,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 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为国内乃至世界一流大港,经济繁荣,无论是政府还是私人在经济上都是比较富裕的,加上佛教信仰的兴盛,是泉州丰富地方文化遗产的重要组 成部分,也见证了泉州兴衰沉浮的沧桑历史和文化。

           (一)反映了泉州历史上佛教的兴盛,为研究地区宗教文化提供了实物。

           塔是佛教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除了文字记载外,最能提供研究价值的莫过于塔身的石刻文字、雕刻图案及出土文物。泉州自古就有南宋的哲学家朱熹称赞“泉南佛国”的称誉,泉州现存石塔半数以上是与佛教有关的佛塔、舍利塔,而且始建年代大多为泉州佛教兴盛的宋元时期。这 些印证了泉州佛教文化的多元性、互动性。石塔雕刻也能集中反映佛教文化,故塔身的雕刻成为宣扬佛法妙义的最主要的手段。泉州古塔的文献记录、石刻文字、雕 塑、出土文物等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佛教人物、故事、佛教经律、佛教文化艺术及崇奉佛法的佛事活动等,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公元9世纪以后泉州佛教信仰的传播、兴盛与衰微,以及丰富多样的宗教文化内涵。古塔因此成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中宗教与多元文化史迹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古代泉州雕刻艺术的载体,表现了古人在雕刻技艺方面的成就和艺术创造力。

           泉州石刻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本地区经济发展而兴盛起来的,特别是在明朝海外交通、经济繁荣的刺激下,泉州的石刻艺术和世界古代文化之邦如埃及、希腊、印度、波斯的雕刻方法与作风,乃至雕刻的题材,有多方面的相互关系与影响。这是泉州石雕艺术的最突出特点。由于泉州古塔采用花岗岩石建造,因此塔的雕刻主要为石雕,同样体现了上述特点。石塔雕刻也能集中反映当时泉州惠安的雕刻技术,惠安石雕的技术源于石雕之乡崇武镇五峰峰前村,这里有历代相传的石雕工艺名人跟艺术传承。石雕的雕刻与修补技术与木雕基本相同,都要看它的材质颜色和纹路,连接的榫头都要因石性的粘结度,因石性有切面、剖面、顶面的性质,粘石方式根据 古代采用的糯米、铜油、松香、海壳灰、原石、石粉浆等拼接。现代拼接部分采用AB胶二合一或者502粘胶等多种方式进行粘补拼接作旧而成。在石塔修缮时,石构件上面的雕刻工艺中人物或者花鸟动物、圆雕等粘接工艺线路而定进而修旧如旧,如需要时比如石斗拱、横通等都可以偷梁换柱的方式进行修旧如旧的仿古修缮。由于泉州的古塔多为石塔,而石材质硬度密度高易于雕刻,故塔身的雕刻成为宣扬宗教文化的最主要的手段。


    1.jpg


           泉州古塔雕刻的题材很丰富,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 动植物或装饰纹样,如人物、莲花、龙、虎、祥云、卷草等;二类为佛教造像,主要有佛祖、菩萨、天王、金刚力士、得道高僧等;三类为佛教故事等。通过石刻浮 雕宣传佛法的杰出代表莫过于泉州开元寺双塔。泉州古塔往往在须弥座的束腰或转角处、塔的两侧、佛坛内或两侧等地方刻有精美的雕饰。宋元以前的雕饰简朴大方,宋元时期则带有世俗化的时代特色。泉州东西塔塔身与须弥座的雕刻可以称为泉州古代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尤其是镇国塔须弥座上的佛传图浮雕。这些佛雕主要内容为释迎牟尼本生故事、本行故事,原有40方,现存37方,皆用玉晶瑚青石雕成,刻工精绝、生动逼真、独具匠心。尽管古塔的雕刻主题是从印度人物的佛教人物故事,但在雕刻中工匠们以当时的社会背景为蓝图,融入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其石雕的人物装束及周围环境的布置,已经全部汉化了,而且极具地方特色。慈祥端庄的佛像、神形兼具的人物、清新秀美的莲花、栩栩如生的鱼虫,飞腾跳跃的鸟兽,严实工整的图案,无不形象逼真,精美绝伦。这群艺术石雕作品,可称古代建筑中之瑰宝。

           (三)蕴涵古代的风水思想

           《泉州府志》“风俗”卷中提到:泉人重堪舆,堪舆俗称“风水”,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来自于阴阳、五行、八卦、廿四山的学说。古人认为:一个地方风水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家族的兴衰、子孙后代的吉凶祸福。修建石塔、石牌坊、阳宅、坟墓风水可 以改变风水,就是为了祈祷当地的学子能兴盛、平步青云,使他们所在的地区人杰地灵。石狮市宝盖山上著名的姑嫂塔就是为了“关锁水口”而建造的,所以原名关锁塔。


    二、石塔(关锁塔)及其修复保护工程

           关锁塔,俗称姑嫂塔,又称万寿塔。宋绍兴中建(公元1141——1164年)。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石狮的宝盖山顶。196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锁塔的破损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一九八一年省文物主管部门拨款进行维修,经文保部门测量,认为必须拆除重建,这样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耗资大,我司与文 物主管干部对此进行了细致测量,研究了多种方案,最后决定采取:1、对移位条石进行压力移正;2、断裂、破损的拱石、条石、檐石进行抽插复原处理;3、对塔墙内空洞进行稀浆喷灌处理;4、增设避雷设施。

           关锁塔修复工程的难点在于如何使移位断裂、破损的拱石、条石、檐石复原,该修复工程的贡献即在于自制吊装机械与千斤顶等机械工具,很好的解决了复原这一难点。


    2.jpg


    三、散架离位条石压力移正做法

           塔石移位压力移正,即钢筋粗牙推压,硬木垫打迫进,使离位的条石慢慢复位。进行迫进前应先把石缝中碎石、灰土等杂物用细钢丝钩出,再用水泵冲洗干净。若钩 不出的粗石片等可用细钢钎破碎,然后用铁钩钩出,使迫进时不受阻力。墙身条石在整体结构中互相支撑,产生互相拱顶的支撑力,因此,在压力正位时,塔身的整 体负荷力不会全部压在这块离位条石上,故在处理局部复位时,塔身的荷载力不会影响复位,主要是条石加工面的不平突出点,在推进时会产生平面磨擦力,甚至出 现石粉,这种平面磨擦力每平方毫米约十公斤左右。因此,用冲击力处理条石复位效果很好。条石复位后,从石缝中喷灌稀水泥浆,使复位后的条石紧固于原来位置上。


     四、断裂破损的条石、拱石、檐石抽插做法

           拱石、檐石是各层的出檐石,它压于塔身石之中,这两种石损坏最为严重。我们采取把断在塔身上的部份用钢纤破碎取出,然后量其大小与入石深度,进行按原样加工,把加工好的石构件逐一吊装插进石缝,校正定位后,从石缝中喷灌稀水泥浆,把更换的新石作旧后固定于原位上。这种做法主要是吊装复位难度较大,需采用自制吊装机械。

           吊装机是设计为空心无缝钢管二支为吊杆,用钢管固定于塔身之上。安装齿轮、链条,手摇盘及顶杆其承载力为1.5吨.这种吊杆我们称之为双臂升降伸缩吊杆。因他即可升降,又能伸缩,把加工好的石构件吊至原位上,如安装不下,加工不符合要求,可退出降落重新加工,直至符合安装为止。安装后的构件,用生铁片给予固定,然后进行灌水泥稀浆。用这种方法把姑嫂塔九百九十余块构件全部复原,还保证了施工安全。


    五、条石及内空洞灌浆法

           为使维修后的古塔能更长久坚固,采用稀浆喷灌。在灌浆前应先将小木片把石缝填塞1.5公分深,然后用上钢钎在上面石缝中打个洞,从小洞口喷灌水泥稀浆。喷灌时用硬木在条石身上敲打震荡,使水泥浆饱和为止,待水泥浆凝结后,取出小木片,用白壳灰捉缝,这样就能保持古塔的原貌。


    六、避雷设施安装

           姑嫂塔清代维修碑记载:“清乾隆戊戌年(公元1778年),孟冬雷击芦尖,震裂塔石……。”故认为姑嫂塔破损与雷击有很大关系,所以在这次维修的同时,考 虑增加避雷设施,用0.8厘米直径的铜线作引线,用1.2厘米铜条作散雷网。由于姑嫂塔是在整块岩石山顶,故把石山开沟,将引线埋进石腹拉至山下650米处的潮湿地,挖1.5米深,打下16支2米长铜条作散雷网。至今,该塔避雷效果一直保持良好。

           古塔经过近两年时间的艰苦奋战,修复、保护关锁塔工程于一九八二年十二月顺利告竣。实践证明该工程的设计与施工都是成功的。如今,关锁塔正巍然屹立于祖国东南沿海的著名侨乡泉州。

           结语:现存的泉州石塔虽然经受了千百年风、雨、雷、震等天灾及火灾、战乱破坏性的考验,历尽沧桑,现因得到政府及各界人士重视及保护修复至今仍傲然屹立在 世人面前。这些融汇着建筑、艺术、生活之美的古塔,表现出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风貌,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血汗的结晶,也是泉州人民的骄傲。

           本人出于对闽南的传统建筑文化艺术及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热爱,故此不揣谫陋,疏漏谬误之处,敬希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乾隆.泉州府志.卷16.坛庙寺观.开元寺.

    [2]林宗鸿.泉州开元寺发现元代石经幢等重要文物.泉州文史

    [3] 明朱梧诗《登姑嫂塔》

    [4]王寒枫.泉州东西塔〔.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5]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

    [6] 清初漆雕屏风《泉州十景图》的拓片见《泉州十景图》。泉州文史。1982年。


    福建泉州市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 闽ICP备2021001927号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温陵北路北拓6号楼206号
    邮箱:qzgmx066@163.com 电话:0595-22785088